香港職業治療歷史與發展

Abstract

Coming soon.



1955年,灣仔分科診所開始為偏癱患者提供職業治療。 但是,由於人手短缺,該部門僅在很短時間內就關閉了。當時只有一名職業治療師和三名職業治療助理。

1956年,瑪麗醫最終設立了一個面積只有9.3米x 4.7米的職業治療部。 環境並不理想,中間貫穿著一個巨又大又熱的煙囪。 當時,所有部門都沒有空調。 在距離部門僅2米的地方,他們忙於準備新的手術室大樓的地基,從上午9點至下午5點在堅固的岩石上挖鑽孔 –噪音和灰塵都令人難以忍受。

1956年並不是一個好年頭,因為在這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只有一名兼職的職業治療師。 但是在1957年和1958年期間看到了進步。在瑪麗醫院,荔枝角醫院,高街和灣仔分科診所都設立了職業治療部。

1957年11月,凱瑟琳·賴特(Kathleen Wright)小姐從英國來到香港工作。 她後來成為我們的第一位職業治療總監。 幾年後,她嫁給了一名負責港口衛生的醫生,並成為Kathleen Smart夫人。

佩吉·馬丁女士接替賴特女士成為下一任職業治療總監,於1958年到達荔枝角醫院工作。 她的手工藝非常優秀,指導下肢癱瘓的病患者製作可售賣的手工藝品如繩結。 當時工業尚未普及,病人主要為政府製造掃帚。

1959年,兩名職業治療助理在青山醫院(一家精神病醫院)提供職業治療。高街精神病醫院的住院病人被轉移到那裡。 這年,世界職業治療聯會加入了世界衛生組織,並建立了專家顧問名冊,在試圖制定自己的職業治療計劃的國家工作。


60年代是繁忙的年代,也經歷了高低起伏。1960年 有4位職業治療師和18 位職業治療助理。1961年,政府設立職業治療總監的職位,由Kathleen Smart 出任。

到1962年,政府中有9名職業治療師。九龍康復中心於1963年成立。當年大多數治療師均來自英國,直到1964年12月,第一名中國治療師被招募。 她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但可惜她只逗留了短短幾年。 有趣的是,來自外國的治療師必須在參與政府一個課程,從中學習粵語,以使他們能夠在部門與患者溝通。

Elsie White白太於1965年到任,後來接替了馬丁女士,成為下一任職業治療總監。當時有7位職業治療師在六家醫院工作,分別是瑪麗醫院,香港精神病學中心,九龍康復中心,伊利莎白醫院, 青山醫院及荔枝角醫院。

1967年,油麻地精神病中心開業。 對本地職業治療師的需求甚為殷切,因此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的那一年),首三名本地男學生獲政府獎學金派往澳大利亞,以接受職業治療師的培訓。 其中之一,K.M許先生於XXXX年成為職業治療總監,另外兩位則在政府出任高級職業治療師。

1968年,再有三名中國男同學獲政府獎學金往澳洲接受培訓。 同時,青山醫院設立了第一個高級職業治療師職位,這是專業架構的開始。 有趣的是,灣仔分科診所重新開設了一個小部門,專門為上肢骨科患者和腦癱兒童提供服務。 這是港島區唯一提供門診服務的部門。

也是在60年代,資助機構也開展職業治療,其中包括約翰·肯尼迪中心(腦癱),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骨科醫院和靈實醫院(Haven of Hope Hospital)均設有職業治療部。 幾年後,廣華醫院和明愛醫院也成立了職業治療部。 香港痙攣協會於1974年聘請了第一位職業治療師。現在,他們在15個服務單位中擁有24位治療師。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