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治療師參與暫時、永久或發展障礙人士的復健工作。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治療過程和環境調適,職業治療可幫助:
Sanne FONG
主席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
Dear Members and Friends,
It is both an honor and a privilege to serve as the Chairperson of the Hong Kong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HKOTA). I want to extend my heartfelt gratitude for your trust and support.
As we embark on this journey together, I am excited about the opportunities that lie ahead. My commitment is to enhance our mission by prioritizing public health, advocating for health literacy, and raising awareness about mental health and primary healthcare. We will also expand our charitable activities to include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initiatives.
To better serve our members, we will modernize our website to streamline membership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ly track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 points.
I firmly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collaboration. We are dedicated to promoting a barrier-free access concept for all stakeholders, ensuring that everyone with various disabilities can benefit from our services and participate fully in daily life.
I look forward to engaging with each of you, hearing your ideas, and working together to uphold the standards of our profession while advancing the field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Thank you for your continued support and dedication to our mission. Together, we can mak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ur communities.
“Health & Wellbeing through Occupation”
Warm regards,
Sanne FONG
Chairperson, HKOTA
November 2024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追溯了香港職業治療的歷史,從1940年代末期一直到現在。
職業治療在香港只有 39 年的歷史。1949年,第一位手工藝導師(藤工)受聘於港島高街的精神病院工作。這標誌著香港職業治療的開始。有趣的是,早在這段期間之前(1941至1946年間),根據記錄,美國的註冊職業治療師人數幾乎增加了一倍,從1,144人增至2,265人。
在物理治療師 Wallace Turner 小姐的熱心推動下,一個由她本人、署理醫務衛生署署長 Uttley 醫生及醫務秘書 Brickford 先生組成的委員會於 1950 年成立,以討論職業治療的問題。該委員會控制了一筆HK$900.00的款項,這筆款項主要來自賽馬會的捐贈,用於在香港建立職業治療,並監督一組義務幫工和受薪藤工。
瑪麗醫院(一間普通科醫院)地下的舊物理治療部騰出一角,供義務協助者使用。在 Turner 小姐的指導下,他們為瑪麗醫院和荔枝角醫院(九龍的老人精神科醫院)的肺結核和骨科病人,以及高街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提供轉移治療。
1953 年 1 月,委員會聘請了一位職業治療師 J. Hopkins 小姐擔任兼職工作,酬金為每月 500.00 港元。這項安排一直維持到香港政府決定是否設立常額職位為止。
二月,Hopkins小姐提交了一份長篇報告,說明香港為何需要職業治療。可能就是因為這份報告的結果,才設立了一個全職職位,雖然只是暫定一年,以證明其價值。
顯然這證明了它的價值,因為在 1954 年 3 月,我們設立了兩個常設職位。
有趣的是,一開始病人對於做職業治療猶豫不決,但是當他們瞭解到這些手工藝品只會在對骨科病人有治療價值的情況下才會給予他們,他們的反應越來越積極,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病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不久,工作人員便無法應付病人的數量。此時,瑪麗醫院除了物理治療部的一角外,仍沒有其他部門。荔枝角醫院則騰出了兩間小房間,並設立了一個小型庇護工場,供那些因殘障而無法重返公開就業市場的病人使用。這些病人製作廢紙籃和修補垃圾箱,他們的工作顯然是有報酬的。
1955 年,灣仔分科診所開業,為偏癱病人提供職業治療。然而,由於人手不足,這間診所只開設了一段短時間便關閉了。
當時只有一位職業治療師和三位職業治療助理。
1956 年,瑪麗醫院終於購置了一個 9.3 米 x 4.7 米的職業治療部。顯然這是一個不舒服的部門,一個巨大的熱煙囪從它的中間直通而上。當然沒有空調 - 那時候所有的部門都沒有空調。在單位外面,只有 2 公尺遠的地方,他們正忙著準備新手術室大樓的地基 - 從早上 9 點到下午 5 點,在堅硬的岩石上鑽孔 - 噪音和灰塵讓人難以忍受。
1956 年並不好過,因為全年大部分時間只有一位兼職職業治療師。但在 1957 年和 1958 年,職業治療師的工作取得了進展。瑪麗醫院、荔枝角醫院、高街及灣仔分科診所均設有職業治療部。
1957 年 11 月,Kathleen Wright 小姐從英國來到香港工作;她後來成為我們第一位職業治療師總監。幾年後,她與一位在 Port Health 工作的醫生結婚,我們稱她為 Kathleen Smart 夫人。
Peggy Martin 小姐於 1958 年來到荔枝角醫院工作,接替 Smart 女士成為下一任職業治療師總監。她是一位非常擅長手工藝的女士,讓長期截癱的病人開始製作地毯和其他非常好賣的物品,如馬克提花。除了為政府製造掃帚外,當時還沒有任何工業工作。
1959 年,青山醫院 (Castle Peak Hospital) 啟用,這是一所精神病院,有兩名職業治療助理員。高街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被轉移到該醫院。也就是在這一年,世界職業治療師聯盟加入了世界衛生組織,並建立了專家顧問名冊,在嘗試發展自己的職業治療計劃的國家工作。
六十年代是繁忙的年代,也是跌宕起伏的年代。
1960 年,共有 4 位職業治療師和 18 位職業治療助理。
1961 年,職業治療師總監一職由 Kathleen Smart 女士擔任。
到 1962 年,共有九位職業治療師在政府工作,九龍復康中心於 1963 年開幕。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治療師都是來自英國,但在 1964 年 12 月,第一位華裔治療師應徵入職。她不是本地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可惜只待了短短幾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籍治療師必須在其中一個政府課程中學習廣東話,以便他們能夠在環境中與病人溝通。
Elsie White 女士於 1965 年到任,接替 Martin 小姐成為下一任職業治療師總監。當時共有七位職業治療師在六間醫院工作,即瑪麗醫院、香港精神科中心、九龍復康中心、伊利沙伯醫院、青山醫院和荔枝角醫院。
1967 年,油麻地精神病治療中心成立。當時顯然需要本地員工,因此在 1967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的那一年),首批三名本地華裔男學生在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被派往澳洲接受職業治療師訓練。其中一位許國明是我們現任的職業治療師總監,另外兩位是政府的高級職業治療師。
1968 年,另外三名中國男學生在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被派往澳大利亞進行培訓。與此同時,青山醫院設立了第一個高級職位,這是專業架構的開始。有趣的是,灣仔分科診所重新開設了一個專為上肢矯形病人和腦性麻痺兒童而設的小部門。這是港島區唯一的門診部。
在六十年代,職業治療在私營醫療機構得到發展,在甘迺迪中心(治療大腦麻痺)、肯特公爵夫人兒童骨科醫院和靈實醫院都設立了職業治療部。同年之後,廣華醫院和明愛醫院也成立了職業治療部。香港痙攣協會在1974年聘請了第一位職業治療師。現在,他們的15個服務單位共有24位職業治療師。
六十年代是繁忙的年代,也是跌宕起伏的年代。
1960 年,共有 4 位職業治療師和 18 位職業治療助理。
1961 年,職業治療師總監一職由 Kathleen Smart 女士擔任。
到 1962 年,共有九位職業治療師在政府工作,九龍復康中心於 1963 年開幕。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治療師都是來自英國,但在 1964 年 12 月,第一位華裔治療師應徵入職。她不是本地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可惜只待了短短幾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籍治療師必須在其中一個政府課程中學習廣東話,以便他們能夠在環境中與病人溝通。
Elsie White 女士於 1965 年到任,接替 Martin 小姐成為下一任職業治療師總監。當時共有七位職業治療師在六間醫院工作,即瑪麗醫院、香港精神科中心、九龍復康中心、伊利沙伯醫院、青山醫院和荔枝角醫院。
1967 年,油麻地精神病治療中心成立。當時顯然需要本地員工,因此在 1967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的那一年),首批三名本地華裔男學生在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被派往澳洲接受職業治療師訓練。其中一位許國明是我們現任的職業治療師總監,另外兩位是政府的高級職業治療師。
1968 年,另外三名中國男學生在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被派往澳大利亞進行培訓。與此同時,青山醫院設立了第一個高級職位,這是專業架構的開始。有趣的是,灣仔分科診所重新開設了一個專為上肢矯形病人和腦性麻痺兒童而設的小部門。這是港島區唯一的門診部。
在六十年代,職業治療在私營醫療機構得到發展,在甘迺迪中心(治療大腦麻痺)、肯特公爵夫人兒童骨科醫院和靈實醫院都設立了職業治療部。同年之後,廣華醫院和明愛醫院也成立了職業治療部。香港痙攣協會在1974年聘請了第一位職業治療師。現在,他們的15個服務單位共有24位職業治療師。
七十年代初期,醫務衛生署的職業治療師人手不足。復康中心陸續開幕,例如戴麟趾、香港精神科中心、九龍醫院西翼等,但卻沒有人手管理。
為了應付職業治療學生的臨床訓練,1980 年在三間醫院成立了三個臨床教學單位。每個單位都由一名臨床單位主管管理,該主管除了負責臨床個案之外,還負責監督一組進行臨床實習的學生。
1981 年,職業治療委員會成立,由 10 名成員組成,其中 6 名是職業治療師。它是輔助醫療專業委員會的一部分,該委員會是專門負責輔助醫療專業註冊執行的政府機構。
職業治療師的另一件大事發生在1981年,當時引入了二級職業治療師這個新職級,從而增加了管理的可能性。到七月時,共有 38 個這樣的新職位、29 個一級職業治療師職位和 12 個高級職位 - 員工增加的幅度確實非常大。
理工學院的課程獲得了 WFOT(世界職業治療師聯盟)的認可,時間追溯到 1978 年課程開始之時。這讓所有相關人員都感到非常高興,因為現在那些因為物流問題而不願意從海外聘請治療師的私人機構,都非常樂意聘請本地訓練的職業治療師。這些私人機構的雇主包括弱智人士和特殊學校。
八十年代初,醫務衛生署計劃進行大規模的擴展計劃,發展範圍擴展至新界的屯門和大埔,以及港島的東九龍和筲箕灣。為了配合服務的擴展,香港理工學院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別將收生人數增加到60人和80人。同樣地,其他輔助醫療領域也有增加。然而,由於不可預見的情況,許多醫院的擴建計劃都被延遲,導致目前有畢業生卻沒有足夠職位的諷刺情況。這是過去兩年的情況,對1988年的畢業生而言,看來也沒有甚麼不同。
目前,有超過 250 位職業治療師在香港的 81 個中心工作;其中 20 位在新界,20 位在香港島,41 位在九龍。除眾多傳統領域外,職業治療的執業領域還包括
新興的實務領域包括老人服務、居家職業治療、社區工作,例如身體和精神殘障人士外展中心,以及庇護工場。職業治療自1949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漫長的道路。香港目前有 560 萬人口,在各個領域(包括醫療服務)仍在蓬勃發展。隨著進一步的發展,香港的醫療服務將可媲美世界其他中心。
作者感謝以下人士協助提供資料,並對本文提出寶貴意見:香港理工學院職業治療組首席講師Philip Chan先生、高級講師Kit Sinclair女士、高級講師Shelly Chow女士、高級講師Vanessa McLoughlin女士、講師Joanna James小姐;甘迺迪中心校長Marion Fang小姐;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骨科醫院醫務總監Louis Hsu醫生;香港痙攣協會莊太。
Pauline H.L. JENKS、
DipOT, NZROT、
職業治療高級講師、
香港理工學院、
香港九龍紅磡
1988
(備註:本文原載於香港職業治療師協會會刊,第 4 冊,第 1 期,1988 年 6 月)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網站由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管理及運作。我們已盡了一切合理的努力,以確保網頁內容在編寫時的準確性,並定期檢討本網站,在適當的情況下會更新網頁以反映情況的變化。
儘管香港職業治療學會已盡力確保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網站的準確性,香港職業治療學會對於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網站所載資料的可用性、準確性、完整性或實用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聲明或陳述,並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對於因提供或使用本網站資料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或義務(包括疏忽責任)。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網站是為會員及公眾而設。香港職業治療學會不承擔任何因使用該等資料而引致的後果。香港職業治療學會對於通過電子郵件向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網站提交的信息不承擔任何責任,包括電子郵件未送達或未經授權閱讀電子郵件。
本網站的第三方網站連結會讓您離開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網站。這些連結網站與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無關,也不在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的控制之下,香港職業治療學會不對任何連結網站的內容負責。香港職業治療學會提供這些連結僅為方便您使用,包含任何連結並不意味著香港職業治療學會認可該連結網站。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不會受理任何訪客或其他參考本網站資料的人士就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網站提出的索償、訴訟或法律程序。
Copyright @ 2024,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